黄继光,被誉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,他的英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颂,深深烙印在人民内心。然而,很少有人了解的是,在当初与黄继光共同执行炸碉堡任务的,还有他的战友肖登良和吴三羊,他们三人均来自四川中江县,并肩入伍于15军45师135团2营6连,随后一起踏上了朝鲜的土地。
那一天,战场上硝烟弥漫,血雨腥风。为了清除阻碍部队前进的敌人,2营的参谋长张广生和6连的连长万福来率领几个小组,频频发动攻击。可敌军的火力如潮水般猛烈,致使攻击小组的人员几乎全军覆没,伤亡惨重。在关键时刻,连长万福来直面危险,准备亲自领队冲上去,却被黄继光果断制止。黄继光深知前方的状况如何危险,他坚持让连长继续指挥,并与肖登良和吴三羊组成小分队,迅速展开新的攻势。
在这多年的历史回忆中,许多人对黄继光牺牲的细节产生了疑问。那是一个光线昏暗的凌晨,一片混乱与惨烈的战斗中,尽管条件艰苦,黄继光的牺牲却被记录得相当详尽。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两位亲历者,一个是连长万福来,攻击小组出击后,他始终保持对战场动态的观察,并负责组织掩护,因此他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整个过程。而另一位则是肖登良,作为攻击小组的一员,他同样见证了战斗的悲壮和黄继光的英勇。
展开剩余71%在冲锋过程中,吴三羊不幸率先牺牲,仅剩下黄继光与肖登良在升腾的炮火中继续前行。正当他们临近敌人的碉堡时,肖登良被敌军机枪重创,倒在了地上,遭受了重伤,无法再移动。此时,黄继光以无畏的勇气继续向前猛冲,先是摧毁了一个敌方碉堡,随即又将目标锁定至敌军最为强悍的另一处工事,最终他宁死不屈,挡住了致命的枪口。
尽管肖登良身负重伤,无法再战斗,但他在极近的距离内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的英勇牺牲。在那一刻,敌军失去射击的机会,随即我军主力得以迅速展开进攻。当后续部队收复战场时,他们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肖登良,并将他紧急送往后方医院。
任务完成后,万福来迅速向上级汇报了黄继光及其小队的英勇事迹。军长秦基伟对此表示高度重视,要求政治部尽快整理出有关黄继光的详细记录。然而,万福来在报告中提到吴三羊与黄继光都在战斗中当场牺牲,他们的遗体也已找到,反倒是肖登良受伤严重,情况仍未明确,后方医院的伤员名单中也未见他的名字。于是,秦基伟下令必须要找到肖登良,“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”,他同样是值得敬仰的英雄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方努力,终于在后方医院找到了肖登良。原来,他在被送进医院时情况极度危急,昏迷不醒。在他醒来后,护士询问他的名字时,他因身体虚弱声响细微,护士误将其记成了“肖德良”,这导致他一度未能被找到。
确认了肖登良的身份后,秦基伟专程前去探望他,见到时肖登良一只手臂上安着6寸长的钢板,肠道手术刚刚接上,大腿的重伤则更为严重,还未完全愈合。秦基伟对他表现出的无畏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。而此时的肖登良眼中含泪,详细回忆起黄继光为了掩护队伍而英勇献身的壮举,黄继光的英雄形象在他讲述中愈发显现得更加鲜明。
秦基伟常常关心肖登良的康复情况,对他的工作默默给予支持。肖登良的伤势逐渐好转后,再次回到战场,随后他回国后在北京军区的一处部队担任作战科的军事教练,后来选择了转业到地方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以战斗英雄自居,亦未曾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从不提及自己的英勇事迹。
然而,秦基伟将军从未忘记这位默默奉献的英雄。在70年代和90年代,他曾多次主动邀请肖登良到自己家中做客,谈天说地,重温那些上甘岭的辉煌岁月。
发布于:天津市